近日,在央視播出的《祝賀,施一公!》節目中,施一公被問到在眾多可以定位自己的坐標中,認為最能標誌自己的是哪一個頭銜時,施一公只說我是清華大學教授。據說,8成受訪者不識施一公,中國孩子更想當企業家。(4月3日央視《新聞1+1》)
  施一公曾經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分子系,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他曾手握國外多個條件優厚的邀請,但是他最終選擇了回國。施一公說,如果我不回國,在美國生活一輩子的話,我會到了晚年極其痛苦。聞此言,我們不能不為施一公的愛國熱情而感動而流淚。《新聞1+1》關註愛明諾夫獎的中國第一人也是應該的。但是,科學家不為人知是正常的。沒有人有能力可以讓科學家比明星八卦新聞更有轟動效應、更吸引眼球,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我們承認,清華大學的施一公教授榮獲了2014年愛明諾夫獎,很了不起。在眾多頒發的獎項中,只有施一公教授得到的這個獎,且是瑞典的國王親自頒發的,儘管這樣的獎項無論是對科學家本人還是對於中國科學界都是一個榮耀,但是對於普通百姓來說,科學家的“運用X射線晶體學在細胞凋亡”研究成果與老百姓日常生活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有什麼理由要求老百姓關註與自己無密切關係的科學領域或科學家呢?
  更為重要的是,宣傳的密度和關註的程度與社會崇拜、認知不是正比例關係。長期以來,我們的認識誤區是,在知名度問題上,總有人拿科學家與明星、企業家相比,似乎科學家不為人知是新聞媒體宣傳少報道少的緣故,在有的人看來,如果也能像宣傳明星天天報道科學家,那麼科學家的知名度就會大大提高。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當然,我們應該加大對科學家的宣傳,多營造社會尊重科學家的氛圍。不過,應該看到,在泛娛樂時代,在浮躁功利的當下,我們的新聞媒介沒有辦法讓科學家像明星那樣的“曝光率”,科學家實在無法同明星比上鏡率、見報率。而且,真正的科學家是潛心科研的,讓科學家成為明星真的未必是什麼好事,也許那恰恰是對科學家的一種干擾。
  毫無疑問,中國應當有更多的施一公,政府應當創造條件,讓更多的海外人才回國創業。問題在於,我們提倡海外科學家回到自己的祖國,不是比賽科學家與明星、企業家誰的知名度高,大眾知不知施一公。我以為,8成受訪者不識施一公,不會影響科學家的研究,更不會削弱科學家的學術地位。最後我想借用施一公的話說:“科學非常的神奇,非常的博大精深,其實我非常想讓我們的年輕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關註科學,關註創新,而不是關註我本人。”
  文/孫建清  (原標題:不識施一公又何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y59oyjcb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